函数公式网 波函数 量子时代地球或再度夺回宇宙中心位置,题图暗藏波函数之谜

量子时代地球或再度夺回宇宙中心位置,题图暗藏波函数之谜

自从我们的祖先有了意识,蹒跚走出森林,人类大概一直认为自己是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的中心。 这一观点由亚里士多德发展,托勒密完善并建立了地心说模型,被天主教会接受为正统的世界观理论,并统治了欧洲1400年。 被踢出宇宙中心,徘徊在遥远的银河系猎户座旋臂中一颗不起眼的黄色小太阳系的第三颗小行星。 两百多年来,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践踏了人类的尊严。 我们蜷缩在宇宙的一角,望着无尽的星辰,抱怨着自己,在角落里小憩。 但是现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量子理论的兴起,测不准原理和波函数的坍缩似乎在帮助人类找回尊严,重新找回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类走向宇宙的关键。 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时间和空间。 决定性的力量,各种理论都开始指向一个难以想象的观点:没有人类,就没有宇宙。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测不准原理和波函数坍缩。 不确定性原理是指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确定。 当没有人观察(测量)它们时,它们的量子态表示为波函数的概率振幅,即薛定谔的猫既死又活。 状态,当有人观察时,波函数立即坍缩,粒子随机选择单个结果显示。 波函数就像一个没有确定状态的掷骰子,波函数的崩溃相当于骰子掉到地上,结果是确定的。 量子理论从这一点出发无限发散,并产生了许多有趣的想法。 人类依靠它重新夺回了宇宙中心的位置。

研究量子理论的人越多,人类意识在宇宙发展中的作用似乎就越强。 从电子波函数坍缩,到“薛定谔的猫”,再到“维格纳的朋友”,再到惠勒的“延迟实验”,科学家们终于发现:波函数从电子世界扩散到宇宙空间,无限无处不在 而且无处不在,整个宇宙也有一个波函数,它服从量子理论的定律。 宇宙的历史是发生了之后才能确定,它是怎么发生的! 人类对宇宙的观测直接影响着宇宙的发展,观测行为本身就参与到宇宙的创生过程中,可以称为“参与式宇宙模型”。 在这样的宇宙中,人的意志完全决定着万物和整个宇宙的走向。 因为有智慧生物的存在,宇宙才会有这样的开始、发展和未来的终结。 因此,人类作为宇宙中心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一些科学家不喜欢从电子到整个宇宙的波函数不断坍缩的观点,创造了波函数永不坍缩,宇宙进入多重世界或平行世界的理论 . 每个事件的每个结果都会导致另一个宇宙的出现,这个宇宙无穷无尽,彼此无关。 在这个理论下,必然有一个结果,就是纳粹在二战中打败盟军,导致世界走向另一个方向。 也许奥威尔给我们带来了那个世界的惊悚片《1984》; 有一段历史,张良聘请的摔跤手用120斤重的重锤向博浪沙砸去恰到好处,始皇就死了。 中国从此走上了不统一度量衡、自由发展的历史道路; 一定有大爆炸,时间膨胀率这么小的宇宙已经坍缩成无限致密的奇点,会有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物去探索它的奥秘; 一定有一个无法形成星系和星辰的宇宙,空间虚无,死寂在无尽的虚空之中。 而从另外一条线索来看,我们的智慧生物就这样从无数的耕耘者中跌跌撞撞,所有无法让我们活到现在的结果都在平行世界中消失了,我们的存在无数次都是偶然的结果 两者叠加,有什么理由否定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呢?

有霍金的宇宙无边界思想。 宇宙的发展在虚时间里有无数的历史,有的很空虚,有的短暂,有的太弯曲,有的不能形成星系和恒星,而我们生活的宇宙有几段星系和恒星的历史 其中之一,在这段特殊的历史中,发展出了像我们这样的智慧生物,以至于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会有宇宙? 宇宙是如何创造的? 宇宙会发生什么? 换句话说,宇宙因人类的存在而存在。 没有人定义星系和恒星,没有人定义质子和电子,没有人定义宇宙的大爆炸和膨胀。 没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宇宙就没有意义。 人类宇宙是宇宙无数历史中概率最大的一个,所以人类是宇宙的中心。

人类对整个世界、宇宙的认识,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也是从哲学、科学、哲学的重新认识。 科学最终会回归哲学,或者说科学与哲学的结合。 它能否引领我们走向探索宇宙的终极之路?

题图是牛仔头像,你看出来了吗? 也许它可以说明波函数坍缩是怎么回事。 当你不知道这是一张牛仔图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图莫名其妙。 你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显示一切皆有可能的概率。 一旦你仔细观察,波函数就崩溃了,一张栩栩如生的牛仔头像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当然,这个比喻不是很恰当。 波函数坍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否则,我们又如何回到宇宙中心的位置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函数公式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yhsb.com/bhs/2710.html

如何利用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计算微观粒子某位置的概率

为什么波函数必须是复数? 看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怎么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返回顶部